接住特殊孩子在霸凌這條路上的傷

靜靜老師看完《好痛,但能跟誰說》這本書後,心裏總覺得有些沈重,有些無能為力,原因可能是來自於自己與這群特殊孩子日復一日地一起成長與相處,深刻地了解到他們的困難和不同,以及他們與我們在很多地方的本質上是絕對無異的,一樣希望被愛、被關注、被理解,但為何他們就該受到霸凌的特殊對待,只因為他們在起跑點與我們不同? 如何判斷兩個人或一群人的打鬧以及玩笑底下,是否存在著霸凌的惡意,相信很多人也無所適從,而研判重點在於當中的界線,以及孩子的起心動念,玩這場遊戲的核心目的以及用意。正常的遊戲與打鬧,是可以促進同儕之間的情感連結,但若是其中一方已經感受到心理或生理上的傷害與害怕,這樣就不是在玩了,一點都不好玩,好玩不能一廂情願。

靜靜老師看完《好痛,但能跟誰說》這本書後,心裏總覺得有些沈重,有些無能為力,原因可能是來自於自己與這群特殊孩子日復一日地一起成長與相處,深刻地了解到他們的困難和不同,以及他們與我們在很多地方的本質上是絕對無異的,一樣希望被愛、被關注、被理解,但為何他們就該受到霸凌的特殊對待,只因為他們在起跑點與我們不同?

如何判斷兩個人或一群人的打鬧以及玩笑底下,是否存在著霸凌的惡意,相信很多人也無所適從,而研判重點在於當中的界線,以及孩子的起心動念,玩這場遊戲的核心目的以及用意。正常的遊戲與打鬧,是可以促進同儕之間的情感連結,但若是其中一方已經感受到心理或生理上的傷害與害怕,這樣就不是在玩了,一點都不好玩,好玩不能一廂情願

《校園霸凌防治準則》第一章第3條第1項第四款對於霸凌的定義:

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故意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環境,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

在霸凌之下,我們全部都是輸家

也許你會認為一起校園霸凌的發生,只是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事,但事實不然,在霸凌之下,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目睹霸凌者霸凌被害者,對於旁觀的孩子來說,該如何自處?

做出「袖手旁觀」的決定可能也已在心中留下傷痕,因為無能為力、害怕,畏懼挺身而出自己可能成為被霸凌的下一位候選人,所以在心中留下見死不救的創傷,這將會對這個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多大的影響?

  • 霸凌者需要覺察以及改變,重新認識自己與接納自己
  • 目睹霸凌者需要勇氣,需要大人的支持,減少矛盾,擺脫道德兩難的痛苦
  • 被霸凌者需要被同理、支持與療癒

霸凌,是一輩子的痛。

我們不必要求被害者原諒霸凌者

沒有人有義務被霸凌,也沒人有權利霸凌別人、欺負別人。

被害者的傷痕是一輩子的,這道傷痕可能從外表看不到,但深度卻是難以被撫平的,即使是時間拉長,這段時間的痛苦遭遇與傷痛絕對不會是一句「對不起」就能癒合的。對於很多將「對不起」三個字掛在口邊的孩子來說,「道歉」似乎不痛不癢,就更不用說那些在權力不對等情況下,「被迫」向受害者道歉的霸凌者可能根本不覺得自己做錯什麼,而這樣的道歉卻奢求被害者原諒?想來也是極度不公平的。

老師和大人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接受這樣的道歉,似乎將「原諒」的任務又甩回被害者手上,這是二度傷害,甚至還要求兩人握手言和、相互擁抱?要不要原諒對方,對於被霸凌者來說,並不是重要的事

兩造對質,絕對是個處理的大忌

在面對大人以及班級教師的處理下,霸凌者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否認自己的所作所為,把一切的問題都歸咎於對方。

「要不是他擋在路中間,我才不會揍他!」、「要不是他一直發出怪聲,我才不會踢他桌子!」

大人在處理霸凌事件時,切勿將被霸凌者與霸凌者兩個人都叫過來,請他們面對面說明事件原委,並不是我們不給霸凌者解釋的機會,而是被霸凌者往往在霸凌者面前是弱勢的。

由於被霸凌者一方通常來說都是特殊兒,在情緒調節上更加困難,如此的情景可能因為害怕、緊張而無法正確的闡述事件,更可能因為霸凌者的言語挑釁而掀起另一波情緒波瀾,如此一來就更難讓老師、大人理解特殊孩子的需求,甚至會覺得這些特殊孩子如此情緒高漲彷彿是難以控制情緒的那方,而加深老師對於想要趕快解決問題的煩躁感。

沒有人有義務被霸凌,不管出於任何原因

在這本書裡整理了自閉症、過動兒、妥瑞症、選擇性緘默、學習障礙、智能障礙六項特殊孩子在學校可能遭遇到的霸凌行為,以及他們內心的傷,這些孩子或許都在你我的身邊曾出現過,成為過客、甚至是一輩子的朋友,但這些孩子在學習階段所忍受的「不被認同感」絕對遠大於我們。

不是說這些特殊兒就該被保護得好好的,不能受到一點批評,但我們需要好好地想想,在具體的肯定和批評之間的比例是否有嚴重的失衡。可受批評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心理素質,但「接受被霸凌等不合理對待」則不是這群孩子所該面對的,除了讓孩子免於受到一次一次的傷,我們也需讓孩子懂的自我欣賞,並不是鼓勵孩子自我感覺良好,而是學會「以合理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特質、能力,及為人處世的道理」。

找到特殊孩子的亮點

這些特殊孩子需要的是同理,不是同情。

老師以及大人們可以試著發掘孩子的能力亮點,畫畫、打鼓、拼圖、組裝積木、彈琴、背誦能力等等,讓所有的同學知道這些孩子的亮點以及他們並不只是處處的限制、缺陷與弱點。讓班上同學理解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面向,或許這些特殊孩子有讓我們感到不悅、不滿的地方,但一定也有值得我們欣賞的優點哦!

如果老師、大人們願意讓孩子的亮點被看見,這些孩子被接受的程度就會大大提升。

記住,大人(老師)的態度絕對是關鍵

有些霸凌事件的導火線甚至是大人。

若是老師能夠發揮敏銳的覺察心,即使這些孩子無法說出自己心裡的傷,正在面對的痛苦,絕對有些蛛絲馬跡能夠發現孩子正處在霸凌的深淵,痛苦的眼神,急躁的言語、顫抖的身體都是求救的訊號。

在課堂中我們不經意的一些話,往往示範了我們如何對待特殊孩子,有些老師可能會用不友善、調侃的口吻揶揄這些特殊孩子的困難,像是:「今天怎麼沒有動來動去了呀!我好不習慣呀!」、「你一直發出怪聲,老師也覺得好緊張哦~」、「小明他也聽不懂拉~其他同學不可以笑他哦~」這些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對於特殊需求孩子來說都是一道傷痕。

當老師也無法同理、或者小心處理這些孩子的困難,其他的孩子都看在眼裡,有樣學樣,知道老師和他們想的是一樣的,老師怎麼說,班上的孩子就怎麼做,當然也不會願意站在特殊孩子的角度著想或善待他們。

老師對於特殊孩子的接受度以及態度,會決定這個孩子在班上是否會陷入被霸凌的威脅、風險當中。

老師願意的話….

面對特殊需求的孩子,老師或許能夠在能力許可範圍下,給予這些孩子較少的變動,適時地彈性調整班級經營模式,由於這些孩子許多都有情緒調節的困難,又或者是難以快速地適應不斷流動的人際關係,容易引起他們煩躁、笨拙以及歇斯底里、無所適從的表現,將更加深班上同學對這些孩子的刻板印象以及不滿,我們可以減少或採用漸進式的調整特殊孩子在競賽、換座位、自由分組上的安排。

當然,我們會觀察到有些孩子會自然地在課堂中說出對於特殊孩子的不滿,而這麼做卻很容易讓這些孩子被其他同學另眼相待,確實,我們不必要求每個班上孩子都要喜歡特殊孩子(或每個人),但告知這些發表者別慫恿其他人也討厭他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拒絕跟這些孩子成為朋友,但不能限制、威脅其他人想成為他朋友的意願

每個人都有優、劣勢,如何學會尊重、欣賞對方的強勢,接納自己的弱勢,這件事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善用「課程體驗」來幫助同儕理解這些孩子

主題作文引導思考與理解:

面對特殊孩子,身為大人以及教師,我們可以請班上的孩子寫一篇相關主題的作文,或是發表他們對於這些主題的看法和想法,讓一般孩子學會覺察自己,平時對於這些特殊孩子的互動是否有誤、能夠調整的地方,以及哪些行為對於這些孩子是體貼、友善的。

題目可以是:《如果/假如我是…..》、《如果我的兄弟姐妹/朋友是….,我能怎麼幫助他》、《我和…..同學的相處》,這些題目都是讓一般孩子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當自己/兄弟姐妹/朋友是…..,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想法,以及可能面臨到的困難。

*備註:…….可以填上ADHD、妥瑞症、自閉症、選擇性緘默、學習障礙、智能障礙、亞斯伯格症、資優生等等診斷名稱。

讓孩子感同身受,是一場很重要的體驗課程

這項的體驗課程可以是「想像的」、或者是「實際體驗一次」這些特殊孩子的不舒服。

讓其他孩子想想看自己有沒有特別討厭的東西或聲音,以及讓我們感到尷尬的地方或時刻。

感覺刺激體驗、想像體驗:

想像,如果這個東西一直尾隨著我們,那該是多麽難受的體驗,也可請孩子體驗看看一整天都無法講話(選擇性緘默),或是一整節課、半天等等、體驗放大數十倍的感官刺激(自閉症),可以從Youtube上找相關影片:刮黑板、牙醫診所器械聲音、施工鑽牆聲、體驗看不懂字的阿拉伯文(學習障礙)、體驗一直眨眼睛不能停下來(妥瑞症),也可以請同學想像自己一整天都要一直放屁、流手汗、打嗝、咳嗽、流鼻涕這些我們避免不掉的身理反應,那該會有多痛苦?

特殊孩子的主題影片、繪本:

找一些相關的影片、電影以及繪本也是能夠讓學生真正理解特殊孩子的一種方式,大人們不妨用關鍵字「自閉症、過動症、選擇性緘默、校園霸凌、妥瑞症相關電影、影片、繪本」。找到相關的體驗媒材後,讓班上的同學(霸凌者、目睹者)上台分享心得,提升大家用正確的方式理解特殊孩子的表達方式以及行為背後可能要傳達的意思,有了了解、同理就能夠將特殊孩子與其他孩子拉近距離。

發現這些孩子的好:

請班上同學寫下對於特殊孩子的印象,但前提必須是「兩好一壞」,也就是兩項優點,一項待改善,並先行讓老師閱覽過後,掌握大家對於特殊孩子是否存在著誤解,同時也讓大家知道這些特殊孩子也是有優點的,只是平常太容易被弱項蓋過去了。這些特殊孩子其實並沒有那麼糟糕,我們需要讓班上的其他同學了解,人與人之間若要比較是比不完的。

引導班上同學理解「每個人都會因為各種不同的狀況需要某些協助、幫助、服用藥物等」,就像我們頭痛時會需要服用止痛藥、濕疹來的時候需要藥膏減緩不適、得了憂鬱症需要吃抗憂鬱的藥、高血壓的人需要吃降血壓、血糖的藥物、近視的人需要戴眼鏡、肢體不便的人需要輪椅代步,這些都是正常的、合理的協助,並沒有值得取笑的部分。

「問問題」提醒霸凌者

與其講一堆大道理給霸凌者聽,書中更建議透過問問題,讓霸凌者自我思考,讓霸凌者覺察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什麼傷害,多一些思考與覺察,如果霸凌者無法覺察自己的所作所為,霸凌孩子的行為就不會有任何改變。

問問霸凌孩子:『你在做什麼?』

針對霸凌xxx這件事,你該負什麼責任?你認為老師該怎麼處理?

如果孩子表示隨便你,他無所謂。我們可以再將同樣的問題再問一次,霸凌者必須拋出他解決問題的方式。

當然孩子也可能再回答:我不知道。

老師此時可以回應:就是因為不知道,才要問你。我們不急,一切慢慢來,我們會等待他的答案。

真正要達到霸凌行為的停止,除了讓霸凌孩子理解,選擇欺負這些特殊孩子很容易,但如果可以與這些特殊兒同學好好相處,那才是真正的厲害,他們必須理解並學習友善的相處方式,當我們的力量、能力大於其他人,可以是用在幫助弱勢而不是轉而施加痛苦在他們身上。

我們需要讓霸凌者知道,當你不懂,不了解這些「異於常人」的背後原因,請保持安靜,這沒有什麼好笑的。

「當不了解,某種程度也是一種無知,那麼,到底是誰好笑?」,讓他們理解說出這些話以及霸凌的行為是出於什麼原因?目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作用?有任何想要解決的問題嗎?讓霸凌者好好地思索這些根本性的問題。霸凌他人並不會贏得、換來其他人對你的尊重與肯定。

當然我們知道,許多霸凌者都會把問題歸咎給對方、受霸凌者的問題,的確有些孩子是無法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感受,但正因如此,老師必須用我們的權力保護這些傷痕累累的孩子,並善用地位和權力指出這些霸凌者的問題,如果連老師、大人都無法幫助他們,就更不用期待這些孩子能有看見曙光的一天了。

對待受傷的孩子,別急著問出事情原委

當我們了解到校園霸凌正在發生時,又或者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時,難免會想要趕緊將事情處理好,釐清事件的前因後果,所以會急著詢問被欺負的孩子事情原委,但對於特殊孩子來說,要在被霸凌後短時間內以口語平穩地說出事情原委、在哪裡發生、怎麼發生,這些都非常的難受。

我們能夠做的是,先緩和孩子的情緒,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後,再讓孩子以「合適的方式」重述、重演出霸凌的場景。

接納孩子的不舒服感受,盡可能地在第一時間同理,當孩子受傷的心被接住後,我們可以再問問孩子,希望我們為他做什麼。

面對特殊兒的霸凌事件,無法用口語說明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不管是以小布偶來演示、筆譯、回家告訴家長後請家長轉述,比起使用口語,可能都是更好的選項。

當孩子出現自我否定的反應時,如果孩子能力範圍許可,我們可以請孩子嘗試轉念,「我們不能決定別人要對我們說什麼話,但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要如何來解釋這些話」,別讓別人的評價影響對自己價值的評斷。

最後,靜靜老師想說,當我們的孩子有一天能夠樂於接受身旁不同特質的同學,對於「不同」這件事情,能夠保持著一種開放、友善的態度,懂的去欣賞每個人獨特的能力以及特質,了解到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強項以及弱勢之處,也會有難以自我控制的時刻,不會認定對方跟我們不一樣就是比我們優等的、或者低下的、甚至進一步否定對方的全部價值。

當我們的家庭、學校教育能夠首先做出合理看待「不一樣」的態度,相信霸凌事件會在眾人的努力下慢慢地被減少,還給孩子們一個健康、快樂的學習環境,你也認同嗎~?

找書在這

《好痛,但能跟誰說?:陪伴自閉兒、亞斯兒等特殊孩子走出霸凌的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