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語言治療師,我是否曾經感到迷茫?

不管是因為你也曾有同感,又或者是想知道我是否遇到了困難,且想了解我是如何解決、又或者是說「轉念」的,希望我的經驗能夠讓你感到療癒、被同理,又或者是受到了一點啟發。 前幾週有個追蹤靜靜老師一段時間的粉絲,私訊我詢問關於我是如何「時間管理」,以及如何適應剛成為新手治療師時的各種學習焦慮,這位粉絲也提到自己目前在台灣的地方診所服務,單趟的通勤時間長達2小時,一個月接了300多個個案量...

看到標題點進來的你,不管是因為你也曾有同感,又或者是想知道我是否遇到了困難,且想了解我是如何解決、又或者是說「轉念」的,希望我的經驗能夠讓你感到療癒、被同理,又或者是受到了一點啟發。

前幾週有個追蹤靜靜老師一段時間的粉絲,私訊我詢問關於我是如何「時間管理」,以及如何適應剛成為新手治療師時的各種學習焦慮,這位粉絲也提到自己目前在台灣的地方診所服務,單趟的通勤時間長達2小時,一個月接了300多個個案量…

看到這裡的你,不知道有沒有替靜靜老師的這位粉絲感到心疼,我是蠻不捨的,過去就曾在《重啟人生》這本書中看到,心理學家康納曼等人所提出的研究中表明,最容易帶來負面感受的三大活動就是工作、育兒與通勤,對這位粉絲而言,身為臨床服務小兒的語言治療師,可謂是三項全包。

光是那個通勤時數就令人難以相信,除非有人很享受在通勤上的時光,不然靜靜老師是覺得一天24小時,花費這麼多時間在通勤上,是一件不太值得的事~

在下面的文章中,靜靜老師會分享自己身為臨床語言治療師的親身經驗與執業這些年下來的心得、感悟,如果能剛好接住正在迷茫的你,那真是我的榮幸~

我是在什麼時候抓到自己的能耐與極限?

其實靜靜老師自己也是在出社會之後,慢慢地調整與修正才知道自己的能耐到哪,還記得多年前剛開始成為正職的小兒語言治療師時,總是油門催到底,相信自己的體力和聲帶持久力,能夠應付得了一個月快400人次的案量,甚至在當時有粉絲私訊我對於我的案量感到驚人(對~靜靜老師經營社群已經好幾年了>..<),當時的我還覺得對我來說是一件如魚得水的事,並不會感到有任何的「疲累」。

但隨著時間過去,一個月、兩個月、半年…

這樣的工作模式下,我漸漸地對於看到孩子請假會感受到鬆一口氣(警訊一!),接著是泌尿道感染的次數變高(警訊二!)

工作時需要大量使用口語,急需大量飲水保持聲帶濕潤,卻沒時間上廁所,又或者是本末倒置不敢喝水,最後一樣身體出問題。

一週五天,每天從下午一點做到晚上九點的工作時數,下班後總需要去工作場所附近的夜市買一包地瓜球和吃一籠小籠包來療癒自己….

此時,我慢慢意識到自己工作的狀態已經接近臨界點

我的家境並不是非常富裕,甚至是需要半工半讀、學貸的程度才能完成大學的學程,由於成為台灣能夠執業的語言治療師,必經的實習之路也是燒光了大學時期的積蓄(貼心小提醒:實習過程中是不會有薪水)。

當我成為正職語言治療師的時候,月收入比起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平均薪資來說,可說是一點也不遜色,這樣的快樂的確滿足了剛出社會的我。

但,隨著正職工作的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內心卻漸漸地感到難以被填補的空虛,身體上也常常在回到家後備感疲累,對於幫孩子上課這件事慢慢地失去熱情…

我不喜歡這樣的生活。這是我維持半年這樣的生活後,很確定的想法。

和直屬上司主動提及調整工作時數

在確定自己內心的聲音後,當時的我主動和工作地點的上司說明,我想要減少一週五天的上班時間,但為了原本上課孩子不會被無故停課,以及在不嚴重影響診所要求的業績量之下,我想減少上班的天數。

原本時段的孩子會挪去其他天,也會盡可能地安撫無法調動時間的家長情緒,避免家長手足無措感到自己被無故停課,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我漸漸地從一週五天班變成四天,再後來變成三天。

雖然本職收入減少了,但我有了更多餘裕做我愛做的事。

經營社群、製作貼文與設計製作更多好用的語言教材、閱讀更多專業書籍又或者是心理相關書籍、做做蛋糕、麵包、陪伴我最愛的家人…

現在的我很享受身為治療師帶給我的成就感,以及支配生活的能力。

有什麼時間管理的能力嗎?

老實說,其實還真的沒有。但對於要不要「管理時間的態度」倒是多了幾分心得。

過去看過很多書還有很多名人推薦的各種時間管理法,對我來說我並不認為我有辦法那麼自律,或者是說我「想要」這樣安排我的生活嗎?我不想把生活過得像是在打仗,每天有固定的KPI、固定的產出、制式化的表現水平。

一個人每天的情緒、身體狀態會隨著遇到的人事物不同而有所變化,對我來說過度地設定目標反而限制了我的思想彈性,我不是一台生產機器,而是一個有想法、有情緒、有沒那麼想翻開書的時候、有需要不同階段停下來休息的人。

我會在我倍感精力時全力衝刺,低潮無力時和另一半討個抱抱、看幾集過時已久的經典動畫、到廚房忙碌一整天只為了烤出好吃的麵包,在某幾個假日不打開學習之門而是穿上車衣、裝滿水壺充滿幹勁地騎出去呼吸自由的空氣。有時候,我們必須找到一個「事物、活動」ㄝ能夠讓自己脫離「總是要學到東西」的精神壓力狀態。

如何讓自己脫離「永遠都不夠的魔咒」?

我想,這個問題可能要先從刪掉社群媒體開始,然後再慢慢離開這個充滿人類的環境🤣

開玩笑的啦!其實靜靜老師只想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很難「不比較」。

幸福感就是比較而來的。

當我們看到別人過的不好,我們就放心了?雖然看起來似乎很自私,但這是讓自己暫時能夠待在上位者角度的necessary evil(必要之惡)。身為在台灣長大的孩子,我們的民族性與文化所推崇的結果使然,很難在看到別人有所成就時,能夠純粹地崇拜與正向地解讀這些成功,由於從小就常被老師、家長把我們的成功與努力拿去「這個比」、「那個比」,比鄰居、比同學、比兄弟姊妹…

「做得好」這件事已然成為了「比較而來的結果」。

當然我們也是有純粹地佩服與尊敬一個人的時候,前提是這份成就已經遠遠超過我們達到再也追不上的地步,才會脫離這種嫉妒心態。

但身為語言治療師,這個圈子很小,小到你朋友的朋友彼此之間都會有上那麼一段關係,大學同學、研究所同學、同一個老闆….而這個小圈子裡,很容易讓我們彼此互相比較。

急著多知道一點事情、多學一堂課,以防自己成為落單的那個人,這種情緒會時時刻刻讓我們像是緊繃的彈簧一樣,很容易就斷掉。

其實當我們「承認並且告知別人」我們「並不總是知道所有事情」也是一種勇氣和自信,我們的大腦在認知負荷上無法將每個面向的問題與學識通通概括,更不用說又要樣樣精通、並累積到足以越級打怪的實戰能力,我想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極限以及我們到底「在乎」什麼。

只專注在你所在乎的少數人身上

前面提到的,東方社會的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可能到了生命盡頭之前都難以完全通悟,從小的一言一行被教導要追求完美、勝過他人、或是要汲取大人、別人、隔壁鄰居的期望與眼光。這樣的童年經驗,會讓我們在成為一名專業人員時,時常感到壓力源襲來,總是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如他人預期,或是他人給我們的一句評價就足以讓我們掉入深淵、萬劫不復。

靜靜老師想告訴大家的是,比起多報名一堂研習課程或是多拿到一份證書,讓多數不真正認識我們的人,認為我們「似乎很厲害」、「懂的比較多」。

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服務的每一個病人、孩子身上,透過這些相處與嘗試錯誤,找到自己還需要再加強的理論知識以及實作經驗,進而再去用關鍵字搜尋有無前人的經驗分享或者是書籍可以參閱,又或者是從這些孩子、家長身上學到與自己過去的價值觀有無需要再調整的地方。

在做治療時不要有任何預設立場,『病人應該要做…才是對的』這種想法都是靜靜老師認為我們將自己放在高位往下看才會產生的偏見,我們總是在無意間假定自己是比個案、比家長更聰明的、更被需要的角色,也常因為這樣的想法就更容易落入「要持續取得更多能夠讓履歷更亮麗的學經歷」迴圈。

我認為,語言治療師的職業應該是幫助人發展出他們所希望擁有的能力,以及運用我們的知識,提醒大家可以有哪些醫療選項,而不是將我們對於學習以及治療方向的選擇和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

能夠與每一位來到我們治療室的孩子與家長、患者見上一面,了解他們的家庭結構、現階段面對的困難,並相信我們能夠帶領他們所愛的家人在人生的一段路程上慢慢地走,又或者是說,我們的角色如果能夠做到讓每位個案和照顧者,願意敞開心房聽聽我們的想法,或許在面對家人的時候,也能夠學習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孩子與個案身而為人的價值,那就是我心目中最棒、最珍貴的語言治療師。

了解到每種人生選擇,都只是一種過日子的方式

我們不需要雙手捧著豐富的藏書閱畢清單與精彩的學經歷、寫不下的履歷,才能成為一位真正對個案有意義的治療師,用心與真誠地去了解每一位來到治療室的患者他們的需求,並成為願意聽他們說話的人,對個案、對我們來說,都是一份難能可貴的人生際遇。

追求功成名就、得到多數人的掌聲或許是某些人,這一輩子到了盡頭仍要全力追逐的目標,我們總以為只要到了那樣的程度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享受成功後所帶來的美滿果實。

彷彿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就能夠無憂無慮,甚至一定會感到很快樂。

但我真的想要在人生的最重要階段,追求一個永遠無法填滿滿足感的高光時刻嗎?

我不想在人生最精華的歲月,變成了對成功上癮的孤獨工作狂,冷落了對我來說重要的家人、朋友、毛孩子,只為了成為別人口中的「成功人士」俱樂部一員。

至少,這不會是我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的「人」之後,所追求的人生終極目標,不知道你也是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dex